2025年,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,行业面临缩量竞争、价盘向下、库存压力加大等问题,各种行业新的增量机会被挖掘出来,近期,低度白酒成为热度话题。随着 “Z 世代” 的崛起并成为消费主流,低度白酒成为追求轻松饮酒人群的首选,因此,在主流人群、新消费人群和众多低度白酒发展迅猛的推动下,低度白酒迎来了最好的时代?
1
名酒企掀起低度化浪潮
今年以来,白酒行业的低度化动作正在从零星试探升级为头部企业的集体冲锋。近期,多家白酒企业密集释放低度产品布局信号,动作频频,力度空前。
其中,五粮液计划时隔20年重启29度白酒产品,目前正进行内部小范围调研,新品或将锚定500元价格带,向上承接其39度产品,以填补高端低度酒市场空白。
泸州老窖在日前宣布28度国窖1573研发成功,将择机投放市场,同时16度、6度产品已在测试中,剑指超低度领域。
水井坊在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,观察到25-30岁年轻群体在新零售平台消费力提升,将尝试推出更多38度以下产品,精准定位年轻化与低度化结合点。
洋河股份在今年春季糖酒会期间,就推出了33.8度的微分子白酒新品,根据其此前公布的计划,今年9月将会进行系列产品升级,推出5-6款新品并加大投入。
酒鬼酒透露已完成33度、21度、18度等低度产品的研发工作,计划于7月底正式推向市场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这是行业面对共同“年轻消费群体流失”挑战的集体回应。其中,五粮液内部调研数据极具代表性:在20-35岁年轻消费者中,偏好啤酒者占52%,喜欢洋酒、果酒者占29%,而青睐白酒的消费者仅有19%。此外,年轻人普遍排斥白酒的辛辣刺激感,60%以上的年轻消费群体偏好低度酒。五粮液一高管在五粮液2024年股东大会上表示:“白酒年轻化任重道远,培育年轻消费群体的关键在于深度理解年轻一代的价值观、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。”
汉中桃心岛商务副总经理丁杰认为,企业此番推出低度白酒,主要是为了迎合年轻人的消费,目前只是在尝试阶段,主要是看能否迎合年轻人的口味。
河北海棠依旧酒类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存涛表示,低度白酒主要是为了迎合现在需求多元化的趋势,现在人们讲究健康,认为低度白酒饮后舒适感更佳,但是未来市场如何,还需要看消费者的接受程度。
2
从政策驱动到消费引领
回望历史,白酒降度并不是新鲜事,但驱动逻辑已经发生深刻转变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粮食短缺是核心矛盾。1955年《关于限制生产高度酒的决定》要求“白酒酒精度逐步降至60度以下”,1972年轻工部试点“55度白酒工艺”,核心目标直指节约粮食。这是在国家意志主导下,为生存而进行的被动调整。伴随着1989年GB/T10781系列标准出台,明确将白酒划分为高度酒(≥54度)、降度酒(40-54度)和低度酒(<40度),为行业规范化奠定了基础,也标志着低度白酒长期身份的确立。
而随着白酒技术的突破,降度开始与市场需求初步结合。1973年河南张弓酒厂首创38度浓香白酒,引发轰动;1978年五粮液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开发出39度产品;1979年双沟酒厂的39度双沟特液被评为国家优质酒。在这段时期,白酒企业纷纷跟进,38度、39度、42度产品大量上市。从低度白酒的热销区域来看,河北、山东、江苏等浓香白酒为主的市场接受程度最高。尤其是山东,山东酒桌讲究敬酒,分主陪和副陪,谁和谁喝都有定数。主陪副陪喝完,众人还要打着圈敬酒,再加上山东人喝酒用大杯子,不喝低度酒估计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,因此也塑造了山东人对白酒的独特偏好——低度化。在河北,38度、39度低度白酒成为当地的主要度数,比如38度国窖1573、39度五粮液在此销售良好。此外,江苏张家港市场40度以下产品占比高达70%。
而当前的低度化浪潮,核心驱动力已彻底转向消费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双轮协同。从消费端来看,健康化、悦己化成为主流。江南大学原副校长、著名酿酒专家徐岩认为,从健康角度来讲,“酒度低对我们人的刺激会小,现在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,在口感上也希望酒度低一些。”
北京卓鹏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田卓鹏表示,新一代消费者追求“悦己式消费”“情绪式消费”,品牌需要重构要素,引领消费者心智。
从技术端来看,低度化的门槛更高。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、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王德良认为,低度白酒的生产工艺要求会更高,白酒降度之后容易出现失光、浑浊、沉淀等问题,因此,现代低度化是在更高技术层次,更新消费体验基础上的革新。
3
跨越认知鸿沟,重构品牌价值
尽管低度酒在部分区域市场根基深厚,头部企业也雄心勃勃,但要将低度化,尤其是30度以下的超低度产品,成功推向全国主流市场并真正俘获年轻群体,仍面临三重深层挑战。
一是认知教育关,低度不等于低质,更不等于“水感”。消费者,尤其是传统高度酒消费者和年轻尝新者,对超低度白酒的认知存在巨大空白甚至误解。有经销商坦言,如果白酒度数降低到30度以下,市场和消费者都需要进行教育。需要行业共同努力,普及低度白酒的技术内涵、风味特点和饮用价值,扭转固有观念。
二是技术普惠与品质稳定关。虽然浓香型在低度化技术上领先,但其他香型,尤其是酱香要达到同等低度下的风味饱满度和稳定性仍需攻关。同时,确保不同批次、大规模生产的超低度产品品质稳定如一,对酒企的工艺控制提出极高要求。
三是心智重构与场景绑定关,这是最核心的挑战。田卓鹏认为,品牌要素要重构,强调未来消费者情绪和心智引领。低度化绝非简单降度数、换包装。它要求酒企重塑品牌调性, 如何让品牌形象更年轻、时尚、健康,摆脱传统白酒的“厚重”感?要创新消费场景,如何将低度白酒融入年轻人的休闲社交、户外露营、电子音乐节等新场景,而非局限于传统宴席?要建立情感联结, 如何讲好新故事,传递与年轻一代价值观相契合的品牌精神?还要进行价格价值匹配,比如高端低度酒如何让消费者认同其价值,避免“高价低度”的质疑?
值得注意的是,白酒作为中国酒类首选产品,在国内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。然而,当前进行年轻消费者的低度化教育,虽然在短期内培养了年轻消费人群,但从长期来看,却存在一定的风险。如果白酒行业过度依赖低度化来吸引年轻消费者,可能会导致白酒品类在市场竞争中失去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,不利于白酒品类建立市场壁垒,维护自身的市场地位。
总的说来,中国低度白酒的发展,如果一定要作为当前白酒突破行业周期的必选项,那就需要跨越区域偏好的壁垒、打破代际认知的隔阂,这最终取决于酒企能否以低度为桥梁,完成从产品到品牌、从场景到价值的系统性重构。
启泰网配资-启泰网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-股票配资开户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